网站首页 生活 健康 母婴 情感 职场 休闲
当前位置:常识生活帮 > 历史 > 风云人物

李鸿章是如何开展洋务运动的?他的过失有哪些

栏目: 风云人物 / 发布于: / 人气:2.52W

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李鸿章是如何开展洋务运动的?他的过失有哪些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臣,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被诸多著名人士看中,最终拜在曾国藩门下成为他的学生。李鸿章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最大的卖国贼,也有人认为他是清朝中的爱国者,这些评价如何我们暂且不论,就李鸿章和他的洋务运动来看,李鸿章绝对是一个对清朝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实际上在最开始,李鸿章和保守派的思想是一致的,认为不应该学习西方,因为从心底他们是看不起西方人的。但是随着他和西方人的交流越来越多,他逐渐发现西方人的船坚炮利确实应该学习,于是在自己老师曾国潘的指引下,他开始投身到洋务运动中去。

李鸿章为清朝工业的兴起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他最先学习洋人的就是军事工业。1862年李鸿章设制炮所,地点设在上海。1864年李鸿章又建立了西洋炮局,地点设在苏州。1865年李鸿章又在上海行动,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大型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在这里诞生了许多中国制造的第一批自己的军事装备。除此之外李鸿章对于民事工业也非常关注,比如他建立了第一个航运局,这就是上海的轮船招商局,这是我国近代最大的轮船公司,这里有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轮船,成为当时中国航海事业的基础。同时他还创办了第一家电报局、矿务局、机器织布局和铁路,这些都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扬名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破坏了江苏地区固有的资本经济萌芽。捻军为匪,重于劫掠破坏轻于民生建设。纵观近代史,统一的国家才能生存,军事政治力量复杂的国家大都成为列强介入的殖民地,镇压起义为功。洋务大臣是李鸿章最重要的职位,向朝廷上奏挖掘煤矿、请开铁路、建设海军,推动着已经没落的帝国艰难向前。从同治年间至光绪末年,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先进的科技、军事和民生建设。这场失败的改革让更多的学子、国民眼界大开,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的基石。然而在改革期间,李鸿章并未注重改变百姓劳作方式,在维护了国家利益的同时,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洋务运动改变了国家现状,却让百姓无力生存。

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使者,李鸿章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尤其受人诟病,因为政府逼迫和时局导致李鸿章大节有失,其过失难以置评。然而在李鸿章外交事件中,他事事以国家大局为关键,保证清政府得以生存,而使国民的权益受损。这些条约的存在,让近代的中国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李鸿章的功劳和过错大都是时局所致,很多并非是出自他的本意。纵观李中堂一生,于时局功勋卓著,于百姓多有过错。曾经接触过李鸿章的人物笔记,文中李鸿章是一个很重视生活品质和精神兴趣的人,喜欢尝试西方先进科技和外来事物。因为他是清政府对外交流的第一人,且又手握大权,很多外来科技在进入中国之后一般都是他先使用,进行评判一番后推广给友人亲朋。李鸿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深厚,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古董的收藏家,对金石器物颇有研究。他在近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值得学习,接触西式文化的同时也加强自身传统文学的学习,并未如同后来的国人一样迷失学习方向。

李经述(李鸿章幼子)曾说李鸿章遇人不淑,意指李鸿章对于袁世凯极为看重,认同袁世凯编练新军。李鸿章看透了袁世凯的为人,却并未看透袁世凯的野心。袁世凯在民国后对李鸿章后人极为优容,却也依然叛清自立。李鸿章晚年对维新派和革命党极为优容,曾经庇护维新人士外逃,也曾经接见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然而对富国强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并不能接受革命党人的空谈。李鸿章注重强国在于实际行动,不以理想主义而改变信仰。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的政治低潮是自己洋务改革理想的破灭所致,随后李鸿章在晚年期间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抵触朝廷的任命,不断远离清政府的政治斗争,转而向两广地带繁荣地方,通过沿海地区试图继续洋务运动未尽之事。因他不在朝中,清政府频频失误,最终丧权辱国,《辛丑条约》这项罪名却又加诸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