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生活 健康 母婴 情感 职场 休闲
当前位置:常识生活帮 > 历史 > 历史解密

上海大亨之子命断匿名信?汪伪高官内斗换来重判

栏目: 历史解密 / 发布于: / 人气:2.38W

1941年10月27日上海法租界同仁辅元堂验尸所门口,聚集了上海各大报纸的许多记者,他们三三两两地聚集一起,交头接耳。路过的市民见此情景就知道,这个验尸所一定是有什么事发生。至于什么事,第二天沪上的报纸就会事无巨细地一一告知。然而,市民们并没有如愿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和该验尸所有关的任何新闻。难道是那些记者听错消息跑错了地方,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过呢?谜底在一个多星期后终于揭开:那个验尸所确实有情况,而且和一件震惊上海滩的凶杀案有关。既然如此,为何沪上的报纸一点消息都没有?这起凶杀案到底是怎样被公布于众的,最后又是如何结案的呢?

上海大亨之子命断匿名信?汪伪高官内斗换来重判

一封匿名信为何引起报社老板震怒

《平报》记者被指受贿立誓揭开谜团

1941年10月底的一天,原国民党《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时为上海《平报》的主办人金雄白来到报社,按照惯例,他开始一封封地阅读读者来信。那天的信件还特别多,他读得很认真。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封匿名来信,来信者的口气十分不友好,责问说:“华美药房发生了胞弟杀兄巨案,如此伦常巨变,何以报上一字不登?是否在华美药房的银弹攻势下,你们也被收买了?你们得到了多少钱?”

金雄白随即找来了负责采访社会新闻的记者,给他看了这封匿名信件。金雄白用信里的一句话问那名记者:“这事儿你得了多少钱?”那名记者很生气,当场声辩,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华美药房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所谓的受贿了。说完后便气冲冲地走了。

金雄白的诘问让那名记者很是愤怒,他决定要将事情调查个水落石出,以正自己的清白。

于是,该记者来到了位于福州路356号华美药房徐翔荪居所。在那里,他听闻,华美药房的大公子徐颂尧在几天前突然暴亡,遗体曾用车送到法租界的同仁辅元堂勘验,系因病身亡,如今遗体已经被家属收殓了。记者在华美药房里外待了两天,觉得并无凶杀案发生后的迹象,徐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亲人暴亡后的悲伤而已,鲜见慌乱之色。记者决定当面采访华美药房的大老板徐翔荪,结果连人影都没见到。于是,他转而找了徐颂尧的姐姐徐济华,想一探究竟。也就是在这儿,他敏锐地觉察出徐颂尧暴亡确实有些问题。

徐济华开了一家济华医院,当《平报》记者找上门去的时候,她表现得十分不悦,将对方晾了半天后,直接赶走了。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记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冕之王”,更何况,《平报》是在汪精卫的红人周佛海的示意下创办的。按照自己以往的采访经验,徐济华的态度让记者感觉到其中一定有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怀疑告诉报社中的另一位编辑,无巧不成书的是,这位编辑竟然和徐家有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采访记者就托那位编辑去探探口风,结果发现匿名信所言非虚,华美药房老板徐翔荪家果真发生了胞弟杀兄这样的人伦惨剧。

华美药房的老板徐翔荪年轻的时候靠贩毒起家,自然家产丰厚,在上海滩是数一数二的富豪。他有两女两儿。长女徐济华,留学德国学医,得博士学位,开了一家济华医院。长子徐颂尧,已经结婚,在药房里帮助其父管理业务。次子徐达泉,年方二十,尚在读书。幼女亦尚在某女中读书。未婚的徐达泉纯粹是一个纨绔子弟,经常出入风月场所,花钱如流水。没有固定收入的他不敢向严厉的老父要钱,就向自己的兄长伸手。

1941年10月21日傍晚,弟弟徐达泉又开口向哥哥要钱,两人起了争执,最后竟然动起手来,哥哥在后面赶着要打弟弟。一追一逃间,弟弟看到了放在屋角的一把斧头,便顺手拿来,转身就朝哥哥的头砍下。顿时,一声惨叫,哥哥血流如注倒在地上。闻声而来的家人吓呆了,赶紧把徐颂尧送往宝隆医院,结果26日因医治无效死亡。徐翔荪痛苦万分,长子徐颂尧克己奉公,原本已继承家业无疑,现在突然被杀,虽已结婚却无子嗣,而杀害自己长子的凶手竟然是现在仅存的小儿子。如果他要承担杀人的责任,以命抵命,那么,徐家就要绝后了。

思索再三,徐翔荪决定,事已至此,无论如何要保住徐家唯一的儿子徐达泉。当务之急,就是首先遮住医生的嘴,然后就是如何处理徐颂尧遗体的问题。如果送到属于警局管理的殡仪馆,那么,他身上显著的伤痕肯定会引起警察的注意。经过商量,徐家决定,将徐颂尧的遗体送到法租界的同仁辅元堂验尸所。那是一个民间的慈善团体,经常会收殓路边倒毙的流民乞丐,加以埋葬。

但即便将徐颂尧的遗体送往验尸所,徐家仍然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验尸所里也需要法医验尸,这一关仍然很难通过;第二,由于沪上报业竞争激烈,许多报纸都有记者被派驻在这里抢新闻,如果被他们发现,就麻烦了。思来想去,徐翔荪决定,用钱来搞掂一切。他首先买通了验尸所的一位职员,找来一个病死的汽车司机的遗体,用上徐颂尧的名字让法医检验,结果写上“因病致死”。然后,再将徐颂尧的遗体放入棺木内收殓。至于记者,拿到徐翔荪的封口费后,心照不宣将这件事情捂得严严实实。

然而,匿名信出现了,它出现在《平报》主办人金雄白的手上。而当《平报》记者站在徐济华面前的时候,她以为这是一位已经拿了好处又不满足的记者,因此故意怠慢了他。结果,反而刺激了这位记者一追到底。那么,知道了事情真相的金雄白将会如何处理这篇报道呢?“胞弟杀兄案”大白于天下之后,凶手徐达泉会被如何处理呢?

凶手装疯卖傻被轻判十年

舆论激愤引来汪伪高官插手

《平报》记者和那个与徐家沾亲带故的编辑,一阵“穷追猛打”,终于把“胞弟杀兄案”的经过原原本本写了出来。金雄白看了以后,一阵欣喜,当即批示,在11月3日的《平报》本地新闻版上,以头条披露。报道一经刊发,顿时轰动了上海滩。随后,又连续登了两天。

见此情景,上海滩第一纸媒《申报》也赶紧跟进,紧接着,上海各大报纸全面关注该案。

徐翔荪没想到事情竟然发展到这个地步,就赶紧托人向金雄白疏通,希望停止刊载这方面的内容。金雄白的答复是,如果其他报纸也能停止再登,那《平报》也就停止刊载。然而,别的报纸对此事非常生气,根本就不搭理徐翔荪,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徐翔荪贿赂报社内那些操守不好的记者,这个引人注目的新闻怎么就被《平报》抓住了呢?

面对社会舆论,11月7日法租界警务处开棺检验,其结果证实了徐颂尧确系因伤毙命,罪证确凿,凶手徐达泉被捕入狱。徐翔荪耗巨资聘请了一位律师,律师教徐达泉装傻,法庭上无论法官如何盘问,他都默不作声。审理过后,徐达泉就被送入疯人院。12月25日,被告徐达泉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在处理这个案件的时候,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上海的法租界已经隶属于维希傀儡政府,它们和汪伪政权是一丘之貉。法租界内的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与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已先于公共租界的法院改隶了汪伪的司法行政部了。因为社会舆论对此案关注强烈,汪伪要人担心此案处理不善,势必会引起舆论对汪伪政权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汪伪政权的一个个要人开始出场了。

华美药房杀兄案移交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后,司法行政部怕法院为承办这件案子出纰漏,使汪伪政府下不了台,所以伪政务次长汪曼云来上海的时候,曾把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院长孙绍康召去,要他对这件案子格外留神,千万不可给人话柄。但汪曼云说这话的时候,孙绍康早已受贿,因此后来只判了凶手十年刑罚。在社会舆论强烈不满后,汪曼云无奈,只好派自己的老师彭棨出马。

汪曼云随后也到了上海。一调查,发现特务头子李士群也参与到了其中。汪曼云和李士群曾经拜过把子,私交特别好,他见李士群成了徐翔荪的后台,也就息事宁人地回南京了。如果没有后来的岔子,这个事情到这儿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十年徒刑

为何一朝变死刑

弑兄凶手成政治斗争牺牲品

徐翔荪救子心切,票子一把一把地往外扔,单在法院方面就花了20多万元。这笔钱,院长、庭长、推事、检察官以及书记官之间怎么分不得而知,可是所有的书记官,却没有分到一个大钱,于是,内部闹了起来。书记官们开了一个会,决议要彻查此案,目的是胁迫那些拿到钱的再吐出来一些,使他们也能沾点油水。

可是不知怎的,书记官们这次开会的记录簿,后来落到了时任伪司法行政部长赵毓松的手上。赵毓松和汪曼云素有矛盾,他根据这本审判记录,命令上海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首席检察官乔万选提出抗诉。可上海第二特区法院院长孙绍康,因有李士群撑腰,有恃无恐,说乔是违法干涉审判,竟然出拘票要捕乔万选。短兵相接的阵势既已摆开,司法行政部只好将有关办案的院长、庭长、推事、检察官等,一律撤职拘案法办。这一下居然把孙绍康吓跑了,在李士群的庇护下才免遭逮捕。为了报复,李士群便使出特务手段,在1942年3月把赵毓松赶出伪司法部。

之后,周佛海推荐罗君强接替了赵毓松出任伪司法行政部长。而他的出现,直接就预告了徐达泉的下场。

罗君强出任伪司法行政部长后,为迎合社会舆论,即与李士群达成协议:把被告徐达泉改判为死刑,其他一概不究。承办人员按照二人之意,重新审判“胞弟杀兄案”,判决由十年徒刑一变而为死刑。至此,被告徐达泉最后只有寄希望于最高法院。然而,案子在最高法院还未判决时,罗君强就逮住一次机会,向最高法院院长张韬提出质问,说外面有最高法院受贿,已决定将徐达泉改判为无期徒刑的传说,是真是假?张韬当然极力否认。这就意味着,这案子如果张韬不维持原判,就有受贿的嫌疑,在这种情况下,徐达泉必死无疑了。

凶手命断谁手

知情人金雄白另有说法

金雄白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与他关系甚好的罗君强就此案曾对他说:“徐达泉这条命是我与你两人合送的,不是你报上揭发这一起案情,本来已经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了。如不是我坚持依法惩处,徐家有的是钱,可能捕房不会上诉,也可能张韬会从轻处断。断送了这条命,我与你应该各负一半的责任。”金雄白这样表示他听到此话的心情:“我闻言为之竦然。我不是为自己辩护,我是无心,而他是有意,尽管杀兄罪有应得,又何必因我而死?由此足见政治太龌龊,司法界太黑暗,而新闻业也真是可为而实不可为也。”